打造文化生態(tài)保護的“廈門樣本” 我市閩南文化整體性保
![](https://epaper.xmnn.cn/xmrb/20211231/202112/W020211231338273662352.jpg)
“我們的節(jié)日·迎新年”閩南文化走透透系列活動之閩南優(yōu)秀節(jié)目展演。
![](https://epaper.xmnn.cn/xmrb/20211231/202112/W020211231338273696141.jpg)
小朋友們饒有興致地體驗非遺大課堂。
廈門網訊 (文/廈門日報記者 劉筠 圖/蘇華琦) 近日,40個廈門市全面深化改革優(yōu)秀案例出爐,一批來自我市各個領域,在全省全國有特色有影響力的“廈門經驗”“廈門樣本”獲通報表揚,“建設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(tài)保護實驗區(qū)”位列其中。這項榮譽,也是對我市閩南文化整體性保護和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高度肯定。
12月28日,“吾土吾繪”陳珠庭農民畫作品展在廈門市美術館一樓A廳開幕,展覽將持續(xù)到2022年1月12日,這是“我們的節(jié)日·迎新年”閩南文化走透透系列活動的精彩部分。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,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(yōu)秀傳統文化,營造歡樂祥和、和諧文明的節(jié)日氛圍,由廈門市文旅局指導,廈門市文化館、廈門市美術館、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閩南文化走透透系列活動,于2021年12月18日拉開帷幕。
開幕當天,非遺項目展示互動活動、閩南優(yōu)秀節(jié)目展演精彩紛呈,廣大市民通過線上、線下的方式收看、參與。非遺大課堂上,四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老師現場教學,演示制作技藝,展示非遺成果,有得看,有得吃,有得玩,還能參加互動學習,小朋友們開心極了;展演則匯集了福建省“丹桂獎”比賽、廈門市南音比賽、街頭才藝展演等活動的優(yōu)秀閩南文化節(jié)目,為廣大市民帶來一場具有思想性、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文藝演出。據統計,當天網絡直播平臺點擊量達21.6萬人次,足見優(yōu)秀閩南文化和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正吸引著越來越多人。
2021年,我市非遺工作交出一張張令人滿意的成績單:成功申報廈門珠繡、惠安石雕(影雕)、民間信俗(延平郡王信俗)等3個項目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,13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3名在廈臺胞為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;舉辦中馬“送王船”聯合申遺成功一周年暨廈門城市與海洋——閩南文化論壇、2021年廈門市非遺保護工作隊伍培訓班,編輯出版《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·項目篇》《林鵬翔曲藝選集》,錄制《講古、答嘴鼓傳承實錄》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短視頻,打造《掌上非遺》《致敬廈門非遺守藝人》等新媒體專欄……
今年廈門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活動聚焦7個“非遺+”,場次多、持續(xù)時間長、影響范圍廣泛,創(chuàng)歷年我市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之最;2021年“春雨工程”——廈門文旅志愿者走進寧夏非遺展示活動,將漆線雕、惠和影雕、閩南木偶戲、閩南香傳統制作技藝等項目帶到大西北,為當地群眾送去南國獨特的藝術風情,推動廈門銀川兩地文化互鑒。
守正創(chuàng)新的非遺新生代
非遺的保護和傳承,需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,更需要一代代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守正創(chuàng)新。近期,記者采訪了我市四位新生代傳承人,一起來看看他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接過父輩的棒,共同守護中國傳統文化。
戴毅安
讓精美的石頭“唱”出現代的歌
![](https://epaper.xmnn.cn/xmrb/20211231/202112/W020211231338273737607.jpg)
戴毅安在母親李雅華的指導下進行影雕創(chuàng)作。
李雅華是惠和影雕第十六代傳人,她的影雕作品讓許多人贊嘆。她的兒子戴毅安,25歲,惠和影雕第十七代傳人,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,美國留學歸來正式接棒后,不斷創(chuàng)新內容風格,要讓精美的石頭“唱”出新時代的妙音。
在孩提時代的戴毅安眼中,影雕只是母親的工作,看著媽媽一連幾個小時作畫,一針一針雕出明暗對比,他也有些好奇,拿起鋼針,學著媽媽的樣子在石頭上鑿啊鑿,但年幼的他對此似乎并不“來電”。
從初中開始,戴毅安就出國讀書,“我其實沒想過兒子會回來傳承家業(yè),就想著他們多讀書,以后做自己喜歡的事?!崩钛湃A說。每年她都會去美國看望孩子,也不忘帶上影雕創(chuàng)作工具,借機向海外朋友展示中國傳統技藝之美。
“常常有人說,出了國才更愛國,我也是到了國外才體會到這一點,在異國他鄉(xiāng)看到屬于中國的文化元素,才由衷感覺到,這才是不同于他人的根本”,戴毅安說。他開始主動拿起媽媽留在美國的影雕創(chuàng)作工具,重新找回兒時的記憶,后來媽媽再到美國,便開始手把手傳授兒子技法。2017年5月,蘇州姐妹城市波特蘭的“蘭蘇園”舉行一年一度的交流活動,特別邀請廈門惠和影雕赴美展示、展覽,看到那么多華人、華僑和外國友人對母親的作品驚嘆不已,戴毅安暗自感到震撼:原來自己習以為常的東西,竟是那么珍貴。此后,他開始“惡補”閩南文化、繪畫技能等,影雕技藝更在媽媽的幫助下突飛猛進。
2019年回到廈門,戴毅安正式加入惠和團隊,結合多年留學的所見所聞,為傳統石雕帶來設計、營銷等方面的全新理念?!拔蚁M麑鹘y文化進行創(chuàng)新,能吸引更多年輕朋友關注并喜歡非遺項目”,戴毅安說。
兒子闊別十年的回歸,讓李雅華倍感欣慰的同時,也覺得受益頗多,“以前我的作品很少有動物題材,但他們年輕人很喜歡,我也開始嘗試與之前不同的內容題材”,李雅華說,“他們與時代的對接和對新時代的理解,給我很多啟發(fā),相信也會讓非遺的守正創(chuàng)新更上一層樓。”
李云璋
為患者減輕病痛就是最好的傳承
![](https://epaper.xmnn.cn/xmrb/20211231/202112/W020211231338273771691.jpg)
對李云璋來說,父親李澄清也是師傅。
從12歲起,出身中醫(yī)世家的李云璋就跟著父親李澄清主任醫(yī)師辨別中藥,學習推拿按摩,一有機會就跟著父親出診看病。伴隨著草藥香長大的她,從那時起就對中醫(yī)情有獨鐘,也為她后來從事中西醫(yī)結合骨傷治療工作、致力于省級非遺項目“何天佐傳統中醫(yī)藥正骨療法(廈門)”的傳承和發(fā)展打下堅實的基礎?!耙驗闊釔鄄拍軋猿郑矣行判陌堰@門技藝傳承下去”,李云璋說。
“在我看來,秉承‘醫(yī)者父母心’的醫(yī)德醫(yī)風,運用寶貴的中醫(yī)藥學遺產進行臨床治療,為患者減輕痛苦,就是最好的傳承?!庇兄嗄曛形麽t(yī)結合骨傷治療經驗的李云璋,將自己所學的骨科治療技藝,結合“何氏骨科”醫(yī)技醫(yī)理和何氏祖?zhèn)髅胤剑糜诟鞣N骨折、脫臼、損傷、骨不連接和骨關節(jié)炎以及頸、肩、腰腿痛的診療。她還應用導師發(fā)明的專方專藥治療骨髓炎、骨結核、類風濕性關節(jié)等骨科疑難雜癥,療效顯著。
“何氏骨科經過近四百年的傳承,到我這代,我感覺肩上的擔子是很重的。我從父親那里傳承了技藝,他是父親,也是師傅,他給我的不僅是技藝、學識的傳授,更是為人、品德的影響?!崩钤畦皬?019年起參與建設了四川何氏骨科流派傳承工作室(廈門)傳承工作站,在對技藝挖掘整理、總結提煉的基礎上,構思何氏骨科技藝的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、科研孵化及推廣運用。與此同時,她也開始培養(yǎng)傳承人,目前已有五名后備傳承人。此外,她也鼓勵跟師人員歸納總結何氏骨科特色診療方案的效果,撰寫發(fā)表學術論文,擴大何氏骨科流派的推廣傳播。而她自己,也已在各級各類期刊發(fā)表多篇論文,并主持、參與了多項國家級、省市級學術大會及論壇,多次帶領醫(yī)院技術骨干外出義診,送醫(yī)送藥,足跡遍布八閩大地。
“我曾幫助上千名患者減輕痛苦,讓他們的工作、生活回到正軌,在閩南地區(qū)中醫(yī)骨傷科流派取得不錯的口碑。在我看來,看到病人痊愈,自己的工作被廣大患者和家屬認可,就是自己作為醫(yī)生和非遺傳承人的最大價值所在?!崩钤畦罢f。
莊秋銘
把家鄉(xiāng)美味帶給更多人
![](https://epaper.xmnn.cn/xmrb/20211231/202112/W020211231338273819343.jpg)
莊秋銘向媽媽吳招治學習擦薄餅手藝。
前天,同安招治薄餅店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,來廈門參加金雞電影節(jié)活動的演員王寶強、張子楓、陳都靈等,變身點菜員和顧客,在這里進行社會實踐,也近距離體驗薄餅制作技藝(廈門同安)這個“色香味俱全”的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?!氨★炆眳钦兄蚊η懊笠蝗缤?,女兒莊秋銘也放下廈門島內的生意趕回同安幫忙。目前,莊秋銘是區(qū)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。
在秋銘的記憶中,小時候吃薄餅需要等等待,只有到二月初二、三月初三、冬至等這些重要的日子才能吃上。一大早孩子們就跟著大人到菜市場買各種配料,洗、切、炒,然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餅吃,那種滿足感至今難忘。“但現在我發(fā)現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薄餅是怎么來的,所以傳承也需要讓更多人知道并且親手體驗制作過程”,莊秋銘說。
“用一雙彈鋼琴的手擦薄餅皮”,一些熟悉莊秋銘的人,常用她大學學習鋼琴專業(yè)的經歷調侃道,這時秋銘往往會報以調皮的一笑:“擦薄餅皮可是需要手感的,我感覺跟彈鋼琴一樣,需要節(jié)奏和韻律,這樣餅皮才能不厚不薄正正好。”
遠近聞名的同安招治薄餅店,除了讓新老食客大飽口福,更開辦了體驗基地,吳招治親自上陣,將這項百年技藝演示、教授給慕名而來的海內外朋友、孩子們以及各路關注傳統文化的媒體。“媽媽親力親為進行非遺技藝傳承的精神讓我很感動,年輕時她就一個人承擔起十幾種配料的炒制以及餅皮的制作,更擴大了店面,讓更多人了解同安薄餅。現在她年紀大了,再累也還是堅持熱情待人,不遺余力。作為女兒,我希望通過傳承接棒,和她一起做這件有意義的事。”
非遺的保護和傳承,貴在遵循傳統技法不變味,難在創(chuàng)新和突破。莊秋銘第一步便是將招治薄餅店開進了各路美食林立的廈門島內,每天從同安采購來海蠣、豆干、胡蘿卜、土豬三層肉、芥藍球、高麗菜等原材料,她都遵照從小母親教授的方法進行炒制。
而在創(chuàng)新方面,她也在不斷嘗試,比如用不同的水果汁加入面團,做出五顏六色的餅皮,讓更多人產生食欲,同時也增加薄餅的營養(yǎng);在原有的白色餅皮上,她也想試著用純天然的色素印上音樂符號、Q版小動物等,增加趣味性。
王文靜
做新時代漆藝傳承人探索者
![](https://epaper.xmnn.cn/xmrb/20211231/202112/W020211231338273852077.jpg)
王文靜與母親沈錦麗合力創(chuàng)作漆線雕作品。
上周,在慶祝廈門經濟特區(qū)建設四十周年情景音詩畫文藝演出上,唯美奇幻的多媒體融合舞蹈《一線一雕一世界》讓人印象深刻,9位舞者演繹穿越時代而來的閩南女性,展示了非遺在新時代煥發(fā)出的美妙,詮釋了精益求精、精雕細琢的匠人精神,讓觀眾為之贊嘆。
而這幾位閩南女性形象,來源于一件精美的漆線雕作品,這件作品,由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沈錦麗和女兒、兒子共同完成,而她的女兒王文靜,也是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,廈門漆寶齋漆藝傳承人。
采訪當天,王文靜正帶著兩歲大的兒子在漆寶齋漆藝傳習中心。正是最好動的年紀,孩子在一件件漆藝作品間跑來跑去。王文靜的母親沈錦麗由衷地說:“文靜小時候也是這樣,我們在學習、創(chuàng)作,她就在一邊看,想必現在專門與漆藝打交道,也緣于當時的耳濡目染?!?/p>
王文靜還在讀小學時,沈錦麗就到北京辦展覽創(chuàng)公司,讓幾近失傳的家族技藝發(fā)揚光大,她的不少漆藝作品也陸續(xù)獲獎。2002年8月,“中國藝寶漆線雕暨沈錦麗佳作賞評會”系列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,能歌善舞的小文靜在活動上表演了朗誦節(jié)目《漆線緣》?!澳且淮谓o我的震撼特別大,海內外很多文化名人都來了,我第一次覺得從事漆藝創(chuàng)作是件特別了不起的事”,王文靜說。
王文靜開始參與創(chuàng)作,是她在北京讀大學時,沈錦麗的團隊在北京奧運國家體育場進行漆藝裝飾創(chuàng)作,一有時間她就到工作室?guī)兔Α谋究频酱T士研究生畢業(yè),她完成了編導、文化產業(yè)管理、大眾傳媒、藝術市場、積極心理學等多個專業(yè)學習,期間她到英國留學,更到重慶拜師研究中國古文字?!暗絿庥螝v了一圈回來,我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真正魅力?!迸c此同時,王文靜也正式加入母親的漆藝創(chuàng)作團隊,成為漆寶齋漆藝的傳承人。
一顆年輕的心,一段海外游學的經歷,加上對中國文化的滿腔熱愛,賦予王文靜全新的靈感,不同于母親許多大件成名作用于國賓禮、國賓車和會堂裝飾,她更希望將傳統漆藝帶到更新、更多的領域。在漆寶齋展示大廳里,由她設計開發(fā)的一系列漆藝飾品、生活用品,款式新穎,又富有中國韻味,如同傳統漆藝中的一抹亮色。
“即將失傳的還有閩南話古文字,我打算把它做成年輕人喜歡的潮玩、盲盒,讓不朽的漆藝把它記錄傳承下去。”王文靜說。此外,王文靜還將家風文化、中國古文字與漆藝相融合,開發(fā)了一套研學課程,由她授課,吸引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體驗,獲益匪淺?!白鑫幕芯烤拖裨趯殻崴嚫沁@樣,我常常感覺挖到‘寶藏’,所以樂在其中。我愿意做一位新時代的漆藝探索者。”她說。
- 22-01-012021感動廈門十大人物推薦人選嚴永紅:英勇跳海連救
- 22-01-01廈門疾控發(fā)布健康提醒:自河南洛陽入(返)廈人員請主動
- 22-01-01我心目中的廈門地標、我心目中的廈門品牌兩大重磅策劃圓
- 22-01-01我市小學初中生 今年寒假可托管
- 22-01-01我市開始征集開拓國內市場計劃項目 截至今年1月31日
- 22-01-01今起20天 地鐵體育中心站站臺換乘通道臨時封閉
- 22-01-01新年新規(guī)來了!事關您的“醫(yī)食行學”
- 22-01-01市疾控中心:元旦假期 這份健康出行攻略請收好
- 22-01-01廈門第二實驗小學舉辦“成童禮” 別樣迎新年
- 21-11-05漳州港至廈門火車站8日起開通專線 單程活動價19.9元/人
![](/static/modules/cms/images/images/ad3.png)
![](/static/modules/cms/images/images/ad4.png)